笃学尚行、止于至善是江南大学的校训,更是我在创新之路上的座右铭。我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但就像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讲的那样,“难”也是如此,面对悬崖峭壁,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,但用斧凿,能进一寸进一寸,得进一尺进一尺,不断积累,飞跃必来,突破随之。
初次接触“碳水化合物”这个领域时,我简单的把它想成了“吃的糖和淀粉”,随着搜集资料及对思路整理分析,我才发现,碳水化合物资源无比丰富,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它无论是在基本的生命过程中,如受精、生长、发育、分化、神经系统、免疫系统恒态的维持方面,还是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,如炎症及自身免疫疾病、老化、癌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、病原体感染、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等过程中,均起特异性的识别和介导的作用。世界各国对碳水化合物领域内糖组学的相关研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,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,尤其是近几年来,各国不断加大糖生物学的科研力度,投入大量的资金,并且定期召开国际会议。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有进展,如北京大学在寡聚糖链的合成方面、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蛋白质的糖基化和糖苷酶方面、复旦大学在糖复合物与疾病方面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同时,我国定期召开学术会议,并加大对糖生物学的投资力度,但是,对于碳水化合物领域关于糖组学的研究,我国总体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有较大差距。面对差距,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情愫,深刻的领悟到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精髓,至此,我立志要在碳水化合物领域内,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。
围绕着环状糊精开展研究,课题开始,困难重重,但我没有退缩,没有放弃,通过冷静分析问题,收集资料,整理思路,寻找突破口,向国内外的行业专家求教、咨询,通过不懈努力,得到韩国首尔大学Kwan-Hwa Park教授无私赠送实验所需质粒,此外,得到河南轻工业大学博士后李学红老师、贵州大学教授邓力老师、安徽大学博士后陈寒青老师、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沈崇钰主任等在实验过程中无私的帮助,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博士后李胤老师、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部部长Jin Moon Kim教授等也对于课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。在这些无私的帮助下,我积极查找原因,提出新的想法,找到新的解决方案,由此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,首次将三波长分光光度法(TWC)用于混合物中直链淀粉含量及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,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加精准的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(OFS),相关成果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,已经发表SCI文章2篇;此外,我不断推陈出新,发现在适当的电泳缓冲体系组成及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下,采用碘亲和毛细管电泳可实现聚合度20-40大环糊精(LR-CD)的分离,该创新打破了国际上关于LR-CD研究的思维定势,对于开展LR-CD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;此外,我还国内首次采用酶法作用廉价的淀粉合成了LR-CD,打破了日本对于LR-CD领域的垄断地位。
此时,围绕着碳水化合物的研究,从发现问题,到解决问题,再到提出新问题,我科学的素养和创新的思维逐步展开。我逐渐地体会到,创新就是比别人多想一点点、再多做一点点。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,我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力,硕博期间,我参与国家项目1项,省级项目1项,承担学校博士基金项目1项,申请发明专利3项,发表文章20篇,其中有国际影响力的SCI文章11篇,协助导师参与3部专著编写,并以第三作者参编英文专著。最求卓越,成功自然伴随而至,科研探索的道路上,一些荣誉给予我更多的动力和激情,我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、专业一等奖学金、二等奖学金、校“十佳研究生“荣誉称号。
为拓展自己在相关领域内的知识,保持创新思维,我多次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,与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,所报告的内容取得了很强烈的反响。
将自己的创新思维用于实际生产,为生产解决具体问题是我科学研究之余的一大乐趣。自己所做课题与江苏省江大绿康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合作,为其创造年产值两百多万。此外,我被邀请为深圳华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顾问,并与广东郁南环糊精厂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。
除了发展自己之外,我协助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、本科毕业生及参加各种竞赛的本科生十几名,使他们在科研领域内以创新思维思考问题,并协助他们在国内及国际杂志上投稿十余篇,申请国内专利五六个。在江南大学这个友善、乐观、积极、上进的环境里,我视实验室为家,视同学为自己的兄弟姐妹,处处为同学着想,事事以同学利益为重,在同学中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,成了同学们口中的“万能充”,周围的同学们有什么困难的时候首先就能想到我,既然同学们相信我、选择了我,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,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大家。在帮助大家的同时,我经常发现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,这促使我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,同时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思维。在成长的道路上,笃学尚行是我的准则,止于至善是我的目标,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,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创新型博士研究生,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